中国针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颁布了一系列促进政策,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倒逼”机制,对于燃油能源节约,在《中国制造2025》中提出,新销售汽车的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CAFC)将在2020达到5.0 L/100 km,在2025年达到4.0L/100 km,对于新能源汽车积分政策的要求,汽车制造商被要求在2019和2020年分别达到10%和12%,对于碳排放的要求,新能源汽车碳配额管理办法已发布,规定了汽车制造商的碳减排配额。
另一类是“鼓励”机制,政府给予购买新能源汽车消费者一定的补贴。2009年,在由发改委等国家四部委召开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会议上,部署了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工作,拉开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序幕。2010年国家出台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并选择5个试点城市进行私人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的实施方案。2012年我国第一阶段新能源汽车总体规划正式出台,并出台条例对使用新能源的车船,免征车船税。2013年提出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将动态向下调整。2015年出台通知,强调2017年至2020年新能源汽车补助水平将逐年退坡,每年均在上年基础上下降20%到40%不等。2019年补助标准在2018年基础上再下降50%,并于2020年底前退坡到位。
通过对补贴政策时间线的梳理与总结,我国政府针对新能源汽车的购车补贴政策经过3个阶段:2009年-2011年的早期试点阶段、2012年-2015年中期应用阶段,以及2015年至今的后期推广应用阶段。早期,政府补贴规模的扩大有效刺激了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的加速增长。现阶段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严重依赖政府的扶持,然而后期随着政府补贴的逐年退坡,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市场机制潜力亟待被开发。
未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必将由依赖政府的财政补贴向依靠市场机制过渡,那在补贴全面取消的后补贴时代,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是否能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如何有效发挥市场机制的推动作用?这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加重,原有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未得到根本改变,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着内部结构性矛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创新经济发展模式成为我国经济工作的重大任务和主攻方向。交通运输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和支柱产业,是人民生活活动等各个方面得以正常进行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方面。
为更好地解决我国交通领域高油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现状,加速汽车领域的产业升级,我国将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大力推动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