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页banner
媒体中心
长三角专业汽车制造、新能源、零部件展览会

汽车制造 | 特斯拉全球大裁员,中美成重灾区

4月中旬开启的特斯拉全球大裁员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中、美两地成为裁员的重灾区,不仅是销售部门,充电、软件、服务、工程甚至HR部门都卷入其中。有熟悉特斯拉计划的知情人士告诉彭博社,CEO马斯克曾希望将特斯拉的员工人数削减20%,而裁员人数可能超过2万人。

■裁员行动升级    

特斯拉此次裁员浪潮始于4月15日,马斯克向所有员工发布了一封电子邮件,宣布将在全球裁员“10%以上”,以削减成本,提高生产率,为下一阶段的增长做准备。这意味着,至少将有1.4万名员工离开特斯拉。

随后,中、美两地的销售和技术团队均进行了大幅收缩。其中,中国区裁员幅度似乎远超预期。有知情人士透露,特斯拉中国区裁员涉及多个部门,且裁员比例远不止马斯克所说的10%,有的部门将裁员30%~40%,个别部门裁员比例高达50%,其他部门普遍在20%左右。销售部是裁员的重灾区。马斯克此前表示:“特斯拉正在精简销售和交付体系,这个体系已变得‘复杂而低效’。”

上海工厂也卷入其中。彭博社日前援引知情人士报道称,此次裁员涵盖了上海工厂的一系列部门,包括客户服务人员、工程师、生产线工人和物流团队,但裁员规模与后续影响暂且未知。此外,特斯拉中国的春季校招被迫中断,部分已经拿到offer的应届生遭到毁约。

在美国,裁员也已经开始。尤其是在4月底,马斯克一次性裁撤了整个超充团队,被裁员工超过500人,超充团队负责人丽贝卡·蒂努奇及新产品负责人丹尼尔·何同时离职。这一举措引发了外界对特斯拉充电业务未来前景的质疑。另外,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高管离开了特斯拉。其中,特斯拉动力总成和能源工程高级副总裁德鲁·巴格利诺、公共政策与商务发展副总裁的罗汉·帕特尔已经于4月15日宣布离职。尤其是巴格利诺,不仅是马斯克的核心副手,也是特斯拉最早的员工之一。

特斯拉的裁员行动还在升级。5月5日,特斯拉发出新一波裁员邮件,除了前台、销售人员外,进一步将裁员范围扩展到了软件、服务、工程甚至HR部门。马斯克还给高管发出了最后通牒,如果不进行更高比例的裁员,那么他们自己也会被解雇。据了解,在特斯拉任职七年的产品发布主管里奇·奥托日前宣布离职,并称“裁员动摇了公司及士气”。

另外,在德国,继解雇300名临时工后,特斯拉还计划在柏林工厂裁员400人,理由是“目前疲软的电动汽车销售市场也给特斯拉带来了挑战”。特斯拉德国工厂拥有约1.2万名员工, 而该公司强调此次裁员将通过自愿离职方式进行。

■“救火队员”朱晓彤或重返中国    

从当前的裁员行动来看,特斯拉的裁员规模很可能不止10%。近年来,随着特斯拉业务不断扩大,员工数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从2017年底的3.8万人增加到2022年底的近12.8万人,再到2023年底的逾14万人。特斯拉管理层此前披露,今年二季度,公司预计将支出超过3.5亿美元的裁员费用。

目前,特斯拉面临交付量不及预期、股价下跌的双重压力,为此启动全球裁员以降本增效,同时在全球市场降价,希望借此刺激销量。至于原因,从大背景来看,全球电动汽车市场需求放缓,特斯拉无法再维持过去的高增长。今年一季度,特斯拉全球交付38.68万辆,同比下滑8.5%,创过去5个季度的新低,也是特斯拉自2020年二季度以来首次出现同比下滑。

另一方面,特斯拉自身产品更迭速度慢,主力车型Model 3和Model Y已经问世数年,而新产品迟迟未能投放市场。此前甚至传出了特斯拉要取消低价车型Model 2的消息,给资本市场带来较大震动,好在特斯拉承诺,包括低价电动汽车在内的新车型将于今年晚些时候或2025年初开始生产,这才稳住了股价。特斯拉认为,该公司正处于两波增长浪潮之间,第一波增长浪潮由其广受欢迎的 Model Y和 Model 3汽车推动,下一波增长浪潮则将伴随着自动驾驶的进步和新一代汽车的推出。

在风雨飘摇之际,多家外媒爆料称,特斯拉汽车业务高级副总裁朱晓彤将从特斯拉美国得州总部调回中国。外界猜测,朱晓彤回归后,或将通过调整制造策略和营销策略来加强特斯拉的市场地位,并全力推进特斯拉FSD自动驾驶系统在中国落地。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知情人士透露,特斯拉基本上按照“N+3”的标准去赔偿被裁员工,入职不到半年的员工则按照“0.5N+3”进行赔偿。由于特斯拉底薪较高,即使是入职不到半年的员工被裁,最终赔偿到手也能有4万~5万元,且特斯拉裁员动作比较快,有员工透露,从被叫到办公室到办好离职手续只用了5分钟。被毁约的应届生可以获得一个月底薪的赔偿。或许是特斯拉裁员不拖泥带水且赔偿比较到位,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不少被裁员工对特斯拉并没有太多怨言,有些甚至称其为“良心企业”。



上一篇:商务部:汽车以旧换新补贴可与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等叠加享受

下一篇:四月奇瑞、蔚来、江淮总体销量达22万辆 安徽车企发展迅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