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新能源汽车从高达31.9米的空中垂直坠落至4厘米厚的钢板上,这场景并非电影中的特技场景,而是一场震撼人心的极端测试,专为展示新能源汽车的卓越性能和安全设计。如今,自主新能源汽车领域已不仅局限于价格、续驶里程的竞争,而是开辟了全新的竞技场——极端测试。
在这条新赛道上,各车企的拼搏精神令人叹为观止。有的车企将新能源汽车置于-30℃的低温环境中静置24小时考验电池的低温活性,有的车企进行单次充电后超2000公里的续驶里程测试,有的车企不惜对动力电池进行针刺、火烧、泡水甚至枪击等多重测试。这些前所未有的挑战不仅让人惊叹,更引发了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与讨论。
面对这些极端测试,人们不禁要问:这究竟是车企为了吸引眼球而搞的噱头,还是真正反映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实际需求?这些测试是技术创新的颠覆性体现,抑或只是对现有技术的追随和模仿?它们究竟是在彰显产品的卓越性能,还是在刻意制造轰动效应以博取关注?
对于这些现象,行业内外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这些极端测试是对新能源汽车技术实力的一次全面检验,有助于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有人担忧,这些测试可能过于极端,与实际使用场景相去甚远,难以真正反映产品的实际性能。无论如何,这些极端测试都为新能源汽车行业带来了新的思考和挑战,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了解和选择产品的机会。
极端测试噱头更甚
这些极端测试引发了行业人士的广泛讨论。一位汽车行业工程师认为,极端测试能够充分展示车辆在各种极限情况下的安全性能,增强用户信心。他提到,包括德系、日系在内的车企都曾经进行过类似的极端测试,特斯拉也曾对其电动皮卡进行过实弹射击测试,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产品的市场认可度。
然而,也有业内人士对此持保留态度。他认为,如果车辆已经通过了行业指定的标准测试,再进行其他极端测试可能有炒作之嫌。他指出,新能源汽车的测试项目已经涵盖了环境模拟与可靠性测试、力学性能测试等多个方面,如果再进行一些别出心裁的极端测试,实际意义可能并不大。
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教授李明认为,极端测试是否值得提倡取决于其背后的目的和方式。如果测试是按照国家、行业或企业相关标准进行的,并且公开展示结果,那么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纯粹是为了博眼球而作秀,则可能适得其反。他强调,车企应该围绕用户需求打造安全可靠、性能良好的产品,这才是最重要的。同时,如果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某一项技术有疑问,而车企在这方面又有独家优势,可以通过极端测试等方式向用户展示并积极引导,以提升用户认可度。
颠覆性技术还需加强
近年来,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在技术、配置和性能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得到了国内外消费者的广泛认可与接受。然而,在全球电动化、智能化的激烈竞争中,它们仍面临着不断探索和进步的新挑战。
上述汽车工程师指出,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在纯电、插混、增程等多种模式上均展现出独特的创新技术。在电动化领域,国内企业自主研发的“三合一”、“四合一”等高效电驱系统,以及性能和安全性不断提升的动力电池,包括固态电池的应用加速,都体现了行业的蓬勃发展。在智能化方面,从自动驾驶、感知系统到算力平台和车机系统,都有自主研发的产品投入使用,特别是在复杂的城市交通环境中,多家车企推出的自研城市辅助驾驶(NOA)系统,以及智能驾舱技术的不断提升,都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增添了新的活力,也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多便利。这些技术进步正是部分车企有能力进行极端测试的基础。
然而,部分业内人士认为,尽管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在技术上取得了进步,但许多技术仍然处于跟随状态,缺乏颠覆性自主创新。从一体化压铸、4680大圆柱电池、自动驾驶辅助系统FSD到线控底盘等方面,大多数技术都是基于国外企业的既有技术。同时,一些所谓的创新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还不成熟或存在潜在风险。例如,一体化压铸技术的盲目应用可能导致维修成本上升,而一些驾驶员疲劳监测功能可能存在隐私泄露和误判率高等问题。因此,现阶段的技术创新需要优化已有技术,减少用户顾虑,同时围绕用户需求进行核心技术的创新,以增强市场竞争力。
李明表示,新能源汽车已经进入技术为王的时代,技术创新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尽管当前的技术创新难度日益增大,且面临国外领先企业的竞争压力,但新能源车企仍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和颠覆性创新来赢得市场份额。技术创新不仅是提高产品性能的关键,更是企业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的核心。因此,新能源车企需要持续投入研发,通过技术优势形成爆款产品,以获得更好的市场效益。极端测试虽然能够展示产品的性能,但并不能替代技术创新的核心作用。
要流量更要务实创新
在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道路上,关于追求流量和轰动效应,还是坚持用户导向、长期主义打造优质产品,一直是业界讨论的焦点。有业内人士指出,在互联网时代,“流量即销量”的观念有其合理性。随着主流消费群体向“90后”及“00后”年轻群体的转变,他们对互联网和流量效应有着更高的接受度。因此,车企加大线上营销力度,如线上发布、车企高管直播、极端测试直播等,都是为了借助流量效应和轰动效应来推动新能源汽车产品的市场推广。忽视流量的作用可能会在市场营销上造成短板。
上述汽车工程师认为,作为车企,核心任务是打造高质量的产品。随着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要求日益提高,他们更加关注科技感、智能化和个性化。如果车企只依赖极端测试来吸引眼球和流量,而忽视了产品的真实品质,那么这种做法只会暴露产品的不足。车企的首要任务是不断提升产品的品质和用户体验,让消费者无后顾之忧。盲目追求流量而忽视产品本质,是舍本逐末的行为,不值得提倡。
李明提出,从发展的角度看,做好产品与赢得流量并不矛盾。自主品牌新能源车企需要紧密结合市场需求,从设计、技术创新和产品品控等方面全面提升,以创造更多爆款产品。这些爆款产品往往会带来高流量,形成良性循环。同时,他也强调,流量必须建立在优质产品的基础之上,才有转化为销量的可能。李明进一步指出,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在发展中不仅要技术,更重要的是更新理念,与时俱进的创新理念对于开发颠覆性技术、打造极致创新产品、将流量转化为销量,都起着支撑和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