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汽车产业革命的下半场在哪里?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智能网联汽车或许会高票当选。
不久之前,《上海市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报告(2021年)》和《北京市自动驾驶车辆道路测试报告(2021年)》接连对外发布。从这两份报告中,可以看到上海和北京两地在智能网联汽车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一窥两地智能网联产业生态发展的雏形。
从具体的数据看,2021年,上海累计开放615条、1289.83km测试道路,可测试场景达到12000个,累计向25家企业、295辆车颁发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资质,实现了嘉定新城和临港新片区386区域全域开放测试。
截至2021年底,北京共有16家测试主体的170辆车参与自动驾驶车辆通用技术测试;道路测试安全行驶里程累计已超过391万公里,连续3年保持增长;其中,载人测试车辆达到124辆,累计载人测试道路里程达251万公里,超过30万人次参与载人试运营测试,道路测试试运营进入规模化阶段。
根据数据,上海和北京两地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值得称赞。不过,取得这样的成果并非偶然,背后依靠的是两地强大的产业生态体系支撑。由表及里,从这两份报告中,可以发现两地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方面建设的经验,也能看出之后发展的掣肘所在。
上海从全系统谋划产业发展、全链条打造应用生态和全维度建设发展环境三个方面着手,依靠全球前十大以及600余家国内外零部件企业在当地布局,逐渐完善产业生态;在车载关键传感器硬件技术方面快速迭代,使传感器配置方案逐渐走向冗余化、量产化;加快终端产品落地;根据测试场景优势,深化测试数据管理,强化动态跟踪评估。
北京则一直在政策持续落地、标准完善升级、环境建设推进、规模化试运营和科学安全保障多维度持续发力,并在2021年拉开了支持北京市自动驾驶产品和商业模式验证“元年”的帷幕。可以说,两地取得硕果,关键在于打造了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发展的基础。
当下,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正从测试验证转向多场景示范应用新阶段,各地都在加快规模化示范应用,以城市/区域为载体,扩大技术和产品应用。对于如何实现“聪明的车”、“智慧的路”、“精确的图”以及“智能的脑”,深化“车-路-网-云”协同发展,上海和北京两地作为“排头兵”,形成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不过,要继续夯实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的基础,还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发挥好产业链的集群效应。各类车载及路侧软硬件设备和整车装配制造作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的基础层,每家企业、每个核心器件的作用都不容忽视。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的发展给参与各方提供了一个窗口期,加快关键技术创新,各示范区要支持龙头企业和制造业创新中心,聚焦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推动整车平台、自动驾驶平台等研发及产业化。
第二,要对具体的落地场景给予不同方面的侧重。目前,载物类商用智能网联汽车已在仓储、末端物流、环卫、矿区、港口码头等场景下实现部分商业化落地,而载人类乘用智能网联汽车受法律法规及相关技术的影响,落地难度较大且应用范围有限。在上海和北京等地的示范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积极探索融合监管模式,通过准入管理、标准制定、安全监管、产品召回等方式,促进智能网联汽车加快创新、安全应用。
第三,政府要发挥好主体作用,做好顶层设计,给各家企业搭好舞台。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在于融合创新,除了标准化的建设模式和建设方案,后续还需保证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省份之间实现跨域的互联互通,在运营主体和安全保障机制建设等方面进行创新……各行业企业、跨界角色深入开展合作,共同培育和开拓未来市场,才能实现共赢发展。
近日,住建部明确提出推进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支持上海、无锡、武汉、长沙等城市打造支撑多类应用的“车城网”平台。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稳步向前的当下,先行先试之后,持续创新才能走上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