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安徽,“首位产业”舞动着春天的脚步,正在加速奔跑;新兴产业裹挟着鲜花的香气,投资热潮来袭;未来产业沐浴着沥沥的春雨,呼喊未来已来!
草木萌动春已至,产业蓬勃正当时。
“首位产业”加速奔跑
在这个新春,安徽汽车产业链再落重要一子。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肥西县人民政府正式签署“汽车玻璃及浮法玻璃全产业链生产基地项目投资合作协议”。根据协议,福耀集团将投资57.5亿元建设汽车安全玻璃项目、汽车配件玻璃项目和优质浮法玻璃项目。
这一项目填补了安徽在高端汽车玻璃领域的空白,也为安徽新能源汽车产业增添了新的活力。
对于安徽汽车产业而言,刚刚过去的2023年无疑是一座里程碑。
全年汽车产量249.1万辆,增长48.1%,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86.8万辆,增长60.5%。在将汽车产业确定为“首位产业”的第一年,安徽汽车产量历史性地跨过200万辆大关,创造史上最佳成绩。
2024年,站上新起点,安徽汽车产业如何加速奔跑?
政府部门全力行动,政策支持上持续“加码”。继在全国率先立法,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后。2月20日,安徽省政府出台八个方面共30条政策措施。
根据政策,安徽省财政统筹安排20亿元支持汽车产业七个生态建设。链接全球创新资源设立开放型汽车生态实验室,单个实验室每年度最高综合补助3000万元。重点围绕轻量化材料、车规级芯片、下一代动力电池、新型充换电技术、智能驾驶体系等关键领域,支持组建创新联合体,最高可按研发和设备投入的50%予以补助。此外,对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以市场化方式举办新能源汽车展等都将给予补贴或补助。
往高处攀,向新处闯。出口,是安徽汽车产业的另一条“跑道”。
去年,安徽汽车出口114.7万辆、增长80.1%,约占全国的22%。其中,奇瑞汽车出口量连续21年位居我国自主品牌第一位。
充电站是新能源汽车持续升温的重要推动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市场消费热情的快速释放。安徽持续完善汽车产业配套服务,确保新能源汽车不仅能跑得快,更能充得快、花费少、效益好、效率高。
如今,安徽已拥有7家整车企业,建立了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体系,具备燃油、纯电、混动和燃料电池多种技术路线。汽车全产业链营收过万亿元,4108户企业营收总量达1.15万亿元、增长28.5%。汽车业增加值增长33.9%,为全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贡献26.4%、居41个行业大类之首。
“首位产业”跑出加速度,是安徽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进展,也是加快生产力跃升的缩影。
新兴产业迎来投资热潮
新兴产业,一直是安徽“双招双引”的主阵地、主战场。
2月21日上午,一场全省新兴产业“双招双引”和产业培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掀起了关于新兴产业的投资热潮,一连串的招商引资活动纷至沓来。
在滁州市,101个项目的开工仪式如火如荼,总投资高达850.9亿元,项目涵盖了半导体、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等领域。
在马鞍山市,8个项目的集中签约更是点燃了投资的热情。这些项目总投资48.5亿元,涉及智能制造、医疗器械等前沿领域。
在合肥市,政府与西安交大携手共建新型研发机构,致力于打造无人机视觉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领域的新产品。这份合作协议犹如一场科技盛宴,为未来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我省把推进新兴产业“双招双引”和产业培育作为稳增长、优结构、增动能的关键举措,构建省市县贯通、各部门协同的工作体系,在集聚要素资源、培育壮大产业、扩大有效投资、增强发展后劲上取得显著成效。新兴产业全面发力,增势强劲,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在最新出台“30条”中,安徽同样加大支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力度。省财政继续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壮大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规模,加快基金募投运营,促进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对产业基础、新材料、中药等领域产业公共服务平台项目给予最高500万元补助。对新材料领域重大研发产业化项目给予最高500万元补助。对工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技术改造项目按年节能量采取退坡机制给予补助。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打造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集群建设。统筹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等政策资金,给予新认定的国家级、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1000万元、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500万元补助,用于支持集群企业产业科技创新实体项目、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
新兴产业要想保持领先优势,必须要在技术上保持引领性。
比如,新能源汽车产业中,安徽正紧盯“三电”“三智”、车规级芯片等,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一体推进整车、零部件、后市场建设,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尤其是在创新生态方面,组建战略咨询委员会,构建“1+N”开放型汽车生态实验室体系,创新体系建设类实验室挂牌运行;启动第二批车芯协同“攻尖”项目,组建省汽车芯片联盟和制造中心。今年,安徽将围绕车规级芯片、下一代动力电池、先进动力总成等领域开展产业链协同攻关。
未来产业谋篇布局
近日,OpenAI发布“文字生成视频”大模型Sora,再一次引发业界的极大震撼。
放眼全球,代表了未来科技发展方向和趋势,能够形成颠覆性技术和重大原创成果的未来产业,已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
在安徽,未来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发展潜力。量子科技是颠覆未来产业格局的关键。合肥高新区前瞻布局量子产业,下好先手棋,提出加速建设国家量子信息未来产业科技园,打造国际领先量子科技、产业“双高地”。
当前,位于合肥高新区创新产业园三期的两栋办公大楼正在装修。未来,这里将是成功推出我国首台模块化离子阱量子计算工程机“天算1号”的启科量子的总部。
开年以来,新质生产力成为全国多地开年部署工作的重要高频词,不少省份发力布局新兴和未来产业。近日,安徽印发实施了《安徽省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方案(试行)》,安徽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正式启动。
按照方案,安徽将构建“源头创新—技术转化—产品开发—场景应用—产业化—产业集群”的未来产业培育链条,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方案明确,我省到2027年建设10个左右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到2030年累计建设30个左右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
未来产业先导区将设计哪些产业?方案显示,安徽将面向全球科技和产业前沿,把握未来产业发展规律,瞄准“7+N”重点领域和方向,结合前沿技术新趋势进行动态调整、滚动培育。
比如在通用智能领域,提升通用大模型和行业大模型性能,加快通用人工智能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前瞻布局类脑智能技术,发展信息智能服务业与实体智能制造业。在量子科技领域,加快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精密测量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前瞻布局量子芯片、量子算法等量子计算关键技术。在未来网络领域,加快发展高速全光通信、新一代移动通信、算力网络、卫星互联网,构建空天地一体、通感算一体、设施与应用深度融合的未来网络体系。
同时,在生命与健康、低碳能源、先进材料、空天信息等领域,都将通过技术的突破和创新,推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深刻变革。
此外,安徽未来产业先导区还将兼顾第三代半导体、先进装备制造、区块链、元宇宙等领域和方向的布局发展。